甘肃平凉:工会介入启动“一站式”法律援助 21名劳动者的工资“一分不少”要回来了
2025-11-05 10:41:20 浏览:
“真的要回来了,一分都不少!”日前,在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人民法院诉讼服务大厅内,保洁员王大姐和另外20名劳动者接过法院工作人员递来的工资款后激动不已。123036.49元欠薪,终于在“工会+法院”跨区域联动机制的推动下全额兑现。
从口头承诺到书面协议,从调解书生效到企业“人去楼空”,再到跨区域追加被执行人,这起群体性欠薪案彰显了“娘家人”的责任担当与司法机关守护公平正义的坚定决心。
从口头承诺到书面协议,从调解书生效到企业“人去楼空”,再到跨区域追加被执行人,这起群体性欠薪案彰显了“娘家人”的责任担当与司法机关守护公平正义的坚定决心。
口头约定遭遇欠薪困局
平凉市某居民小区里,保洁员王大姐每天都在兢兢业业清扫着楼道。她和另外20名同事分别在小区从事保洁、安保、收费等工作。然而,自2024年4月起,他们的工资便开始被物业公司一拖再拖。
“一开始说资金紧张,后来又说合同未结算,再后来干脆不接电话。”王大姐回忆,物业公司既未与他们签订劳动合同,也未提供工资条或银行流水凭证,所有待遇全靠口头约定。当21人集体上门讨薪时,得到的回应却是推诿与敷衍。
没有合同、没有账单、没有证据——这是农民工和基层劳动者维权中最常见的“三无”困境。一旦企业失信,劳动者往往陷入“有理说不清”的被动境地。
“我们不是不想走法律程序,而是我们不懂法,不知道去哪儿维权。”一位年近六旬的保安员坦言。正是在这种无助与焦虑中,他们将希望寄托于“娘家人”——平凉市总工会。
没有合同、没有账单、没有证据——这是农民工和基层劳动者维权中最常见的“三无”困境。一旦企业失信,劳动者往往陷入“有理说不清”的被动境地。
“我们不是不想走法律程序,而是我们不懂法,不知道去哪儿维权。”一位年近六旬的保安员坦言。正是在这种无助与焦虑中,他们将希望寄托于“娘家人”——平凉市总工会。
“工会+法院”协同发力
了解了王大姐等人反映的情况后,平凉市总工会职工法律援助工作站迅速响应,启动“一站式”法律援助机制,为21名劳动者指派专业法律工作者全程代理。
多次沟通无果后,法律援助人员代理劳动者向崆峒区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法院开通“绿色通道”,优先立案、优先调解,仅用10余天便促成双方达成调解协议,并依法出具民事调解书。然而,调解书生效后,物业公司却以“已停止运营”为由拒不履行。执行法官通过“线上+线下”同步查控发现:该公司银行账户余额为零,办公场所人去楼空,名下无房产、无车辆。
执行陷入僵局之际,一条关键线索浮出水面:物业公司系兰州某物业企业的子公司,其经营决策、财务往来均受母公司实际控制。据此,执行法官赶赴兰州,依法裁定追加兰州某物业公司为被执行人。这一跨区域司法动作,打破了企业妄图通过“空壳公司”逃避责任的幻想。法院随即冻结其银行账户,对法定代表人采取限制高消费、纳入失信名单等强制措施,并明确告知拒不履行将面临刑事责任。
执行陷入僵局之际,一条关键线索浮出水面:物业公司系兰州某物业企业的子公司,其经营决策、财务往来均受母公司实际控制。据此,执行法官赶赴兰州,依法裁定追加兰州某物业公司为被执行人。这一跨区域司法动作,打破了企业妄图通过“空壳公司”逃避责任的幻想。法院随即冻结其银行账户,对法定代表人采取限制高消费、纳入失信名单等强制措施,并明确告知拒不履行将面临刑事责任。
“你们可以拖,但法律不会等。”执行法官的一席话,让兰州公司负责人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仅3天后,欠款全额汇入法院执行专户。
机制创新彰显“法治温暖”
“这不是一次简单的执行,而是一次制度性突破。”崆峒区法院负责人表示,“‘工会+法院’模式实现维权更高效、更有温度,也让违法者无处逃匿。”
这起讨薪案中,从证据收集、协商谈判到诉讼代理,工会法律援助全程参与,有效弥补劳动者法律知识匮乏、举证能力不足的短板,基层法院则发挥司法权威,通过快速立案、优先调解、强力执行,确保维权链条不断、力度不减。
尤为关键的是,“线上+线下”查控与跨区域追加被执行人的协同运用,打破了地域壁垒和企业规避执行的空间。线上依托全国法院执行查控系统,实时掌握财产动态;线下深入企业注册地、经营地实地核查,确保信息真实准确,依法追加责任主体。
尤为关键的是,“线上+线下”查控与跨区域追加被执行人的协同运用,打破了地域壁垒和企业规避执行的空间。线上依托全国法院执行查控系统,实时掌握财产动态;线下深入企业注册地、经营地实地核查,确保信息真实准确,依法追加责任主体。
平凉市总工会负责人表示,这次行动也标志着“工会+法院”跨区域联动维权机制在基层显现成效,探索出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劳动者权益保障新路径。目前,平凉市正力推“工会+法院+检察院+人社+司法”的协作联动,建立并完善欠薪速办机制,实现简案快办、繁案精办以及调处结合,提高欠薪案件的办理效率和质量,构筑起维护劳动者权益的“防火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