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宁波构建新就业形态劳动纠纷调处新模式
2024-08-07 16:10:15 浏览:
近年来,浙江省宁波市加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拓宽劳动纠纷处理渠道,构建新就业形态劳动纠纷调处新模式,促进新就业形态矛盾纠纷多元化解。
打造专业组织
筑牢“新堡垒”
“之前一直担心拿不到劳动报酬,这个月生活费没着落。现在终于安心了,这个工作室让我有一种找到家的感觉,我刚发了朋友圈,同事都在点赞!”近日,在“叮”的一声支付宝到账后,快递员林先生说。
据了解,林先生入职一家快递公司,因为丢件、破件被扣除高额赔偿,辛辛苦苦干了一个月,最后不仅没拿到劳动报酬,还倒欠公司钱。林先生向宁波市鄞州区新就业形态劳动纠纷一站式调解中心申请调解,经调解员多次联系,站点负责人来到调解室和林先生面对面核对派件费用,签下调解协议,并通过就近仲裁派出庭对协议进行仲裁审查确认。
近年来,宁波市新就业形态平台企业在聚集地,探索打造新就业形态劳动争议一站式调解组织。2023年5月,鄞州区成立以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为服务对象的劳动用工调解工作室。宁波市一手抓对原有调解工作室进行升级,另一手聚焦新就业形态平台建立行业、企业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同时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新就业形态纠纷调处,共同为新就业形态劳动纠纷“把脉问诊”。
截至目前,工作室的调解员和外聘律师团队累计接待新就业形态用工咨询142件,成功调处纠纷103起。
推广线上服务
构建“新空间”
吕先是某传媒公司网络主播,与公司签订了《传媒主播合作协议书》。近日,吕先生被该公司以违反规定罚款。因对公司处罚不满,吕先生离职后向宁波市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开庭前,因申请人临时无法到庭,仲裁员经双方同意后,在开庭当日指导当事人进入数字仲裁庭,组织双方当事人在线举证、质证。在查清案件事实后,仲裁员耐心细致地对双方进行调解,仅用半小时促成双方达成调解意向,圆满解决争议。
宁波市依托浙江省智慧仲裁平台,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提供闭环式、一体化线上服务,通过数据多跑路,实现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少跑路、不跑路,打造信息数据线上跑、仲裁流程集中化的仲裁服务新模式。该市打造13家数字仲裁庭,覆盖全市所有区(县、市)级的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实现劳动者庭审调解、证据交换等全流程网上办理。
截至6月底,全市两级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网络办案率为56.19%,案件审理时间平均降低50%,有效提升仲裁效能。
融合多元力量
绘就“新枫景”
“感谢宁波市海曙区合一生活园劳动关系综合服务站,为工作人员高效的工作效率点赞。”近日,外卖配送员姚先生说。
据了解,姚先生与公司发生纠纷后,向宁波市海曙区合一生活园劳动关系综合服务站求助,服务站立即联合工会、法院等部门进行调解,最终双方达成调解协议。
近年来,针对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数量大幅增长、传统的劳动关系认定标准不完全适用的现状,宁波市创新工作方式,积极融合人社、法院、工会、工商联、政务服务中心等7个部门和宁波市律师协会等各方资源,从法律援助、法律法规释义、矛盾共同化解全方位,助推新就业形态矛盾纠纷早发现、早化解。
同时,全市两级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与法院联合推出仲裁确认、司法确认等,将新就业形态纠纷化解成果及时转化为具有执行效力的法律文书,及时有效化解新就业形态劳动纠纷,切实减轻劳动者维权成本,缩短劳动者维权周期,创造良性发展环境。
原文链接:https://www.clssn.com/2024/08/07/9932938.html
打造专业组织
筑牢“新堡垒”
“之前一直担心拿不到劳动报酬,这个月生活费没着落。现在终于安心了,这个工作室让我有一种找到家的感觉,我刚发了朋友圈,同事都在点赞!”近日,在“叮”的一声支付宝到账后,快递员林先生说。
据了解,林先生入职一家快递公司,因为丢件、破件被扣除高额赔偿,辛辛苦苦干了一个月,最后不仅没拿到劳动报酬,还倒欠公司钱。林先生向宁波市鄞州区新就业形态劳动纠纷一站式调解中心申请调解,经调解员多次联系,站点负责人来到调解室和林先生面对面核对派件费用,签下调解协议,并通过就近仲裁派出庭对协议进行仲裁审查确认。
近年来,宁波市新就业形态平台企业在聚集地,探索打造新就业形态劳动争议一站式调解组织。2023年5月,鄞州区成立以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为服务对象的劳动用工调解工作室。宁波市一手抓对原有调解工作室进行升级,另一手聚焦新就业形态平台建立行业、企业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同时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新就业形态纠纷调处,共同为新就业形态劳动纠纷“把脉问诊”。
截至目前,工作室的调解员和外聘律师团队累计接待新就业形态用工咨询142件,成功调处纠纷103起。
推广线上服务
构建“新空间”
吕先是某传媒公司网络主播,与公司签订了《传媒主播合作协议书》。近日,吕先生被该公司以违反规定罚款。因对公司处罚不满,吕先生离职后向宁波市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开庭前,因申请人临时无法到庭,仲裁员经双方同意后,在开庭当日指导当事人进入数字仲裁庭,组织双方当事人在线举证、质证。在查清案件事实后,仲裁员耐心细致地对双方进行调解,仅用半小时促成双方达成调解意向,圆满解决争议。
宁波市依托浙江省智慧仲裁平台,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提供闭环式、一体化线上服务,通过数据多跑路,实现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少跑路、不跑路,打造信息数据线上跑、仲裁流程集中化的仲裁服务新模式。该市打造13家数字仲裁庭,覆盖全市所有区(县、市)级的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实现劳动者庭审调解、证据交换等全流程网上办理。
截至6月底,全市两级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网络办案率为56.19%,案件审理时间平均降低50%,有效提升仲裁效能。
融合多元力量
绘就“新枫景”
“感谢宁波市海曙区合一生活园劳动关系综合服务站,为工作人员高效的工作效率点赞。”近日,外卖配送员姚先生说。
据了解,姚先生与公司发生纠纷后,向宁波市海曙区合一生活园劳动关系综合服务站求助,服务站立即联合工会、法院等部门进行调解,最终双方达成调解协议。
近年来,针对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数量大幅增长、传统的劳动关系认定标准不完全适用的现状,宁波市创新工作方式,积极融合人社、法院、工会、工商联、政务服务中心等7个部门和宁波市律师协会等各方资源,从法律援助、法律法规释义、矛盾共同化解全方位,助推新就业形态矛盾纠纷早发现、早化解。
同时,全市两级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与法院联合推出仲裁确认、司法确认等,将新就业形态纠纷化解成果及时转化为具有执行效力的法律文书,及时有效化解新就业形态劳动纠纷,切实减轻劳动者维权成本,缩短劳动者维权周期,创造良性发展环境。
原文链接:https://www.clssn.com/2024/08/07/99329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