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在17家公司“上班”?数百家企业掉入“骗薪杀猪盘”
2023-12-11 15:25:55 浏览:
2022年底,一家小型金融公司的报案,让一个混迹上海滩的犯罪团伙浮出水面。自2020年1月起,一群堪称“时间管理大师”的“职业骗薪人”,同时游走于不同的公司专门骗取底薪,数百家企业掉入“骗薪杀猪盘”。
今年10月底至11月中旬,浦东新区人民检察院以涉嫌诈骗罪对这起职业骗薪系列案中的30余名犯罪嫌疑人提起公诉。承办检察官表示:“职业骗薪行为已形成灰黑产业链,必须予以严厉打击。目前,该系列案中其他涉案人员也在审查起诉中。”
带着“完美履历”入职,却只拿底薪
翼公司(化名)是一家位于浦东新区的金融企业。2022年1月,出于自身业务考虑,公司在网络招聘平台对外招募融资经理,要求具有相关从业经验,最好自带客户资源。招聘过程中,杨某亮眼的简历引起了人事的注意,面试时其不凡的谈吐更是给面试官留下极深印象:开豪车、戴名表、拎好包,高学历、好口才、拥有长期金融行业从业背景、手握大量优质高净值客户资源……总之,完美适配岗位需求。最吸引翼公司的还是杨某许诺的“小目标”——将在1年内为公司融资2.1亿。
入职后不久,杨某主动将自己手下8名“精兵强将”介绍到翼公司面试入职,与杨某一样,他们都拥有“完美”的个人履历。
由于杨某等人应聘的岗位并不要求员工“坐班”,因此即使在公司里见不到他们的身影,也不让人觉得奇怪,况且他们的工作日志总能按时上交。
然而试用期即将结束,杨某等人没有为公司带来任何实际的业绩,公司却每月为他们每个人支付底薪。
入职时信誓旦旦的承诺与连续几个月零业绩的现实形成了巨大反差。翼公司还意外发现,这批员工里有人同时在其他公司上班。结合种种不寻常之处,公司报了警。公安机关调查期间,相继有多家公司因相同事由递交报案材料,警方发现这是一个涉及众多被害单位的有组织的团伙犯罪。
“时间管理大师”游走在多家公司
今年3月,浦东警方对以杨某等人为首的骗薪团伙实施了抓捕。
由于该案犯罪形式新颖、涉案人员及被害单位众多、团伙作案和个人作案相交叉、涉案金额庞杂、取证难度大,案发后浦东检察院第一时间提前介入,成立专案组。
检察官发现,该团伙成员通过伪造应聘材料、虚构个人能力,同时间段内入职多家公司,并不打算也没有能力为公司创造任何业绩,只为混取底薪。最多的时候,有的成员能一个月内同时在17家公司“上班”,堪称“时间管理大师”。
时间长了没有业绩,自然会引起公司怀疑,为了能延长在一家公司的任职时间,尽量多骗几个月底薪,骗薪团伙开始花钱请“演员”扮演所谓“高净值客户”,应对公司电话回访、参加公司活动、表达投资意向等。一名“群演”说:“他们(骗薪人)让我们穿得体面点,到了公司跟老板讲自己有很多房子,装作有闲钱想买投资理财产品的样子,实际上我去那里就是为了赚点买菜钱。”这样的“高净值客户”自然不会真的跟公司签约。
当骗薪套路屡试不爽后,骗薪者的胃口不断变大,甚至发展起下线。“骗薪圈”的“头部”总结出规模小、背调不严格的中小型金融公司名单,招募“圈内新人”一同入职,并从其获得的底薪中抽取提成。职业骗薪人“忙碌”在众多公司的“面试、入职、骗薪、离职”之间,并逐渐形成规模庞大的职业骗薪团伙,受害的企业越来越多。
案发后,某受害公司负责人回想起这些“员工”刚入职时就有异常之处:“正常入职员工都是催着公司缴纳社保,他们反而主动要求不用公司缴纳。”被害企业大多为中小型金融企业,对入职者也没有进行详尽的背景调查。
“骗薪犯罪严重影响了企业正常运转和企业内部生态系统,检察机关会持续予以打击。对于本案中其余涉案人员,我们也在审查起诉中。”承办检察官之一的薛松表示。
原文链接:https://www.workercn.cn/c/2023-12-11/8075723.shtml
今年10月底至11月中旬,浦东新区人民检察院以涉嫌诈骗罪对这起职业骗薪系列案中的30余名犯罪嫌疑人提起公诉。承办检察官表示:“职业骗薪行为已形成灰黑产业链,必须予以严厉打击。目前,该系列案中其他涉案人员也在审查起诉中。”
带着“完美履历”入职,却只拿底薪
翼公司(化名)是一家位于浦东新区的金融企业。2022年1月,出于自身业务考虑,公司在网络招聘平台对外招募融资经理,要求具有相关从业经验,最好自带客户资源。招聘过程中,杨某亮眼的简历引起了人事的注意,面试时其不凡的谈吐更是给面试官留下极深印象:开豪车、戴名表、拎好包,高学历、好口才、拥有长期金融行业从业背景、手握大量优质高净值客户资源……总之,完美适配岗位需求。最吸引翼公司的还是杨某许诺的“小目标”——将在1年内为公司融资2.1亿。
入职后不久,杨某主动将自己手下8名“精兵强将”介绍到翼公司面试入职,与杨某一样,他们都拥有“完美”的个人履历。
由于杨某等人应聘的岗位并不要求员工“坐班”,因此即使在公司里见不到他们的身影,也不让人觉得奇怪,况且他们的工作日志总能按时上交。
然而试用期即将结束,杨某等人没有为公司带来任何实际的业绩,公司却每月为他们每个人支付底薪。
入职时信誓旦旦的承诺与连续几个月零业绩的现实形成了巨大反差。翼公司还意外发现,这批员工里有人同时在其他公司上班。结合种种不寻常之处,公司报了警。公安机关调查期间,相继有多家公司因相同事由递交报案材料,警方发现这是一个涉及众多被害单位的有组织的团伙犯罪。
“时间管理大师”游走在多家公司
今年3月,浦东警方对以杨某等人为首的骗薪团伙实施了抓捕。
由于该案犯罪形式新颖、涉案人员及被害单位众多、团伙作案和个人作案相交叉、涉案金额庞杂、取证难度大,案发后浦东检察院第一时间提前介入,成立专案组。
检察官发现,该团伙成员通过伪造应聘材料、虚构个人能力,同时间段内入职多家公司,并不打算也没有能力为公司创造任何业绩,只为混取底薪。最多的时候,有的成员能一个月内同时在17家公司“上班”,堪称“时间管理大师”。
时间长了没有业绩,自然会引起公司怀疑,为了能延长在一家公司的任职时间,尽量多骗几个月底薪,骗薪团伙开始花钱请“演员”扮演所谓“高净值客户”,应对公司电话回访、参加公司活动、表达投资意向等。一名“群演”说:“他们(骗薪人)让我们穿得体面点,到了公司跟老板讲自己有很多房子,装作有闲钱想买投资理财产品的样子,实际上我去那里就是为了赚点买菜钱。”这样的“高净值客户”自然不会真的跟公司签约。
当骗薪套路屡试不爽后,骗薪者的胃口不断变大,甚至发展起下线。“骗薪圈”的“头部”总结出规模小、背调不严格的中小型金融公司名单,招募“圈内新人”一同入职,并从其获得的底薪中抽取提成。职业骗薪人“忙碌”在众多公司的“面试、入职、骗薪、离职”之间,并逐渐形成规模庞大的职业骗薪团伙,受害的企业越来越多。
案发后,某受害公司负责人回想起这些“员工”刚入职时就有异常之处:“正常入职员工都是催着公司缴纳社保,他们反而主动要求不用公司缴纳。”被害企业大多为中小型金融企业,对入职者也没有进行详尽的背景调查。
“骗薪犯罪严重影响了企业正常运转和企业内部生态系统,检察机关会持续予以打击。对于本案中其余涉案人员,我们也在审查起诉中。”承办检察官之一的薛松表示。
原文链接:https://www.workercn.cn/c/2023-12-11/8075723.shtml